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晚唐浮生 第1440节(1/3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科举名额不会变更,江南在这个方面不占优势,竞争远大于其他地方,同光四年开始的科举改革仍然继续。

这两项加起来意味着,从今往后,终夏一朝,江南都是力的。他们没有兵,只有钱,而且他们的钱是用来养北方军队的。

死心了。

先帝虽然没有锁金陵王气,还重修了南京城,但通过手段,在事实上压低了江南的政治地位。说好听叫以有余补不足,说难听就是血。

当然,更悲哀的是,江南百姓并不知,自南方移民增加,经济发展起来后,历朝历代都是如此……

能有什么办法呢?好像也没什么好的办法。

新君即位这个最大的不确定已经没有了。今上表示遵循旧有路,那还说什么呢?

今上的威望比不得先帝,这是肯定的。但就是这么一个削弱版的“邵树德”,他们也无法将其改变啊。

老老实实吧,不要再想东想西了,没有用。

这个天的格局,已经固定了。

今上只要在位十几二十年,就能把先帝推行了二十多年的新政稳定来。到了那时候,既得利益者越来越多,就愈发难以撼动了。

至于第三代天,心气受挫之,他们也没什么信心了。

就那样了。

(全书完)

附录1:先秦至唐代乐人简述

音乐,人类的表达。

《尚书·舜典》云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在先秦时代,乐和礼同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品德和技能。国家各庆典之中,乐舞几乎是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的,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
先秦时代,乐包容较为丰富,并不仅仅指音乐,其实也包诗歌、舞蹈。《周礼》中就记载,乐官辖的除了乐师、罄师、钟师、笙师、鼓人等之外,还有舞师。乐官之,还有各级别,总人数超过了一千五百人,可见其重要

既然乐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如此重要,且这技能比较难得,需要时间的专门培训才可熟练,那么自然就有专门的机构来理、培训。周代就专门设立了大司乐这个官职来专门理,当时的乐人也基本都掌握在政府或大贵族手中,地位较

到了秋时期,“礼崩乐坏”,乐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降。虽然掌正式礼仪乐舞的人都在,但已不可避免地加了新的娱乐元素,即很多乐人渐渐成为向诸侯提供娱乐服务的艺人。简而言之,原本传统礼乐的雅正之声渐渐变成了娱人的俗乐之声,毕竟“礼崩乐坏”嘛,金主们的审已经发生了变化,乐人为了生活,只能去适应市场,渐渐衍生了新的派。

战国之后,乐人、优人、伶人甚至倡、俳之类的称呼频繁现。在那个混的年代,各国竞相招纳人才,就连鸣狗盗之辈也不放过。乐人作为一有特殊技艺的人才,也在各国招纳之列,很多人四海为家,到各国王服务。“齐宣王使人芋”这个故事都听说过吧?嗯,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典故嘛。但值得一提的是,在那个时代,乐人的地位仍然很,虽然不如先秦时期,但仍然是“士”。

秦汉时代,作为大一统的国家。政府机构中有专门负责礼乐的门,如秦代的“奉常”汉代的“太常”。但也就是在此时,乐人的份慢慢发生了变化。先秦时期,乐舞用“国”(诸侯弟),到了汉代,除了雅舞用良家(爵位五大夫或官位六百石以上的弟)之外,其余的皆用“国之贱隶”,并在三国时期发展到了峰,份地位的衰落已经非常明显。

到了南北朝时期,一步恶化。“乐”、“乐伎”一词始见于北魏,属于杂之一。当时军队里编有军乐队,即“鼓曲”是也。当时士兵的地位,大家都懂,人不自由,世袭当兵,份低贱,作为军乐队的乐人能好到哪去?考虑到当时国家级别的音乐理机构太常的人与军队里的乐经常调换、,因此太常乐人的地位也不到哪去,乐的地位日薄西山也就可以预料了。

对了,那个时候各国打来打去,乐人作为一相对俏的“资源”,经常被胜利者俘虏。俘虏是什么地位,不用多说,这一步加剧了乐人地位的降。

隋及初唐基本是魏晋南北朝的延续,制度大同小异。在隋代,乐甚至由罪犯没,比如隋文帝时期的司消难被从陈国抓回后,虽然免死,但被罚当了乐,可见真不是什么好职业。

隋文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Loading...

内容未加载完成,请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设置-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设置-关闭广告屏蔽】~

推荐使用【UC浏览器】or【火狐浏览器】or【百度极速版】打开并收藏网址!

收藏网址:https://www.haitangsoshu.org

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