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716节(3/3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以为唐朝以后中国没有步。总而言,清代的学术是足以压倒千古的。”

这些话胡适在很多场合都行过阐述,包括清华、协和等名校的演讲。

哈丁说:“胡博士倡导的不是新文化嘛?”

胡适说:“没错,但这是两码事。我们自然更应该追寻伟岸的西方文化,学为己用。”

从胡适的话里,就能听很多矛盾。

毫无疑问,胡博士是非常崇尚西方文化的,尤其欧,他对日本可能还不是很看得上。

而另一方面,胡博士又因为学问的问题,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圈,这就导致他不可能他心中的“世界中心”。

用傅斯年的话说:胡适在安立命之,仍是传统的中国人。

所以就导致胡适很像一个“外国传教士”。

记得鲁迅在一本书中评价:“你说中国不好。你是外国人么?为什么你不到外国去?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。”

这句话非常适合一些中西之间的边缘人。

他们虽然在中国总是说西方好,俨然西方的代言人;但西方人却并不将其视为同类。因此世界主义者胡适不了他的“世界”的中心。

到了50年代胡适有落魄时,唐德刚先生曾建议哥比亚大学的领导聘用胡适教汉学研究。

比亚大学是胡适当年读书的地方。可对方却微笑一反问了一句非常酸的话:“胡适能教些什么呢?”

对胡造敬而远之、其实也不十分看得起的意思在微笑中表来,别有一番滋味。

唐先生喟叹:“胡适之的确把哥大看成北大;但是哥大并没有像北大那样把胡适看成胡适啊!”

许多与胡适一样提倡世界主义的非欧人,愿意把西方当他们的“世界”,可是这个“世界”却没把他们看作“世界公民”。

非常令人唏嘘,再想想一百年后,还有那么多所谓的“公知”犯同样的错误,更加令人作呕。

百年前的胡适多少有历史的局限摆在面前,那时候的中国是真的虎落平,几乎寻不到光明,大家心中有许多无奈难以发

而百年后的所谓“公知”就纯粹是无知一般地跪了。

哈丁说:“我觉得可以借用刚才胡博士的一句话,如果中国有一百个李谕,中日就能够真正友善了。”

胡适哈哈大笑:“那样中也可以友善了。”

李谕乐:“直接世界大和平得了。”

几人笑得各不相同。

——

抵达上海站后,胡适并没有选择继续乘坐沪杭铁路前往杭州。

李谕问:“胡博士不是要去杭州养病吗?”

Loading...

内容未加载完成,请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设置-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设置-关闭广告屏蔽】~

推荐使用【UC浏览器】or【火狐浏览器】or【百度极速版】打开并收藏网址!

收藏网址:https://www.haitangsoshu.org

">